完善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控制行业风险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7-18 12:42:37 点击数:6124
-------苏州香塘担保有限公司
融资性担保机构是伴随着我国信贷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其在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担保机构的数量急剧增多,发展过快,一些不具备担保能力的机构也纷纷成立,担保市场开始出现 “鱼目混珠”的乱象。有些担保机构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运作模式不规范、专业素质缺乏,严重扰乱了担保行业的准入和市场主体,阻碍了正规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
近几年,尤其是2011年以来,由于受信贷政策紧缩、贷款利率上调、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动荡不定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各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较大阻碍,甚至有较多企业出现因资金短缺而被迫停产等问题,“资金链断裂”、“企业老板跑路”成为令银行、担保机构诚惶诚恐的字眼。因此,对如何完善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地防范和控制行业风险的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严格提高企业准入标准,加强风险预警机制
担保机构在进行业务开展时,应倾向于发展前景较好,风险意识较强的企业,一些核心竞争力不强,产品创新能力差、不及时进行结构调整的企业很有可能在市场的冲击下被淘汰出局。因此,我们担保机构在开展业务的时候一定要从以下方面分析,严格提高企业准入标准,加强风险预警机制。
1、举债合理性分析:分析被担保人举债是否合理,是能否办理担保业务的前提,我们应根据企业的营运特点、经营周期、财务状况等方面来分析借款人的真实借款原因。基于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分析,评估对担保债务偿还存在潜在影响的关键因素,分析被担保人的还款能力。
2、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分析:有些规模较小的企业,实际控制人素质不高,可能存在不诚信守信,甚至有的存在没有合法经营、有非正规原因借款等因素,如果担保机构与这种企业发生担保业务,随时可能产生担保风险。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诚信度,以避免潜在风险的发生。
3、企业市场占有率分析:中小企业在经营中普遍存在经济实力不足的问题,其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不强,有的企业产品创新能力差、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导致产品很快被市场淘汰。因此,我们在对项目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了解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及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以免因产品被淘汰,缺乏市场竞争力而引发的风险。
4、企业负债及对外担保情况分析:负债融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筹集资金的必然选择,但是这种筹资方式,在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用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一般认为,企业只有在最佳的资本结构下,才会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分析企业的负债就显得至关重要。尤其近年来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扰,引导广大中小企业振奋精神,多家银行推出互保、联保业务。该种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但由于联保体系普遍存在经营产业相同或为该行业的上下游关联客户,行业风险较为集中,一旦遇到行业风险往往带来整个联保体系的全军覆没。而且在联保企业中,难免会有个别企业不诚信,产生一户多保、关联企业相互联保、资金挪用等现象发生,一旦联保体系中有个别企业出现问题,往往会牵连整个联保体系,产生风险。如果担保机构在该行业的联保数额巨大,一旦遇到行业系统性风险,则将涉及到担保机构的存亡。因此对互保、联保企业的担保应慎之又慎。
5、反担保手续必要性分析:能否提供有效的反担保是对担保机构担保行为的有力保障。对反担保抵押、质押物的价值认定必须通过专业评估机构进行公正的评估,保证抵押、质押物为产权明晰,能依法办理登记并进行财产保险,以确保担保资金的安全性;对于由第三方企业或个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的,必须对该第三方进行深入调查,详细调查第三方的资信情况,分析其担保意愿的真实性。
二、着力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1、加强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是担保机构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应注重加强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首先应培养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及综合分析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从业人员需要对被担保人进行全面分析,合理判断担保风险压力。其次,要求从业人员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流程,充分做好保前调查,查阅资料,进银行、下车间,获得第一手的真实资料,在标准化的流程下开展各项担保业务,避免因操作不当和流程缺失导致的操作风险。担保机构只有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发展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制定严密的担保业务管理和审批流程。
担保机构首先需要建立严密规范的业务管理制度,完善担保业务基本流程,从项目受理到担保调查到评审、决策到落实反担保措施,最后到保后跟踪都有明确的规范。其次,要建立明确的风险监控制度。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特点,对担保业务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工作标准、工作细节设立严格的规定。建立和健全审查审批制度,组织、协调、制约各部门、各相关人员严格按照风险监控的要点进行分析,以增强担保业务操作的透明度和责任制,同时,形成完善及有效的反担保落实流程,提升业务的合规性。第三,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计划、控制、监督、分析和考核工作,依法合理筹集资金,有效利用各项资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3、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创新经营理念。
担保机构必须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不能走粗放型经营的路子进行业务的盲目扩张,而需把握国家宏观政策、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把握行业竞争,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对不同的业务实行有差别化的担保,对于实力强、资信好的被担保企业,可实行优惠的费率,对于风险较大的担保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担保费率及保证金金额,做到与承担的风险相匹配。
三、各部门应加大对担保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约束机制。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担保公司开始有法可依,此举必将促进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应通过有关审慎规则的实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监管、放缓担保公司的设立,完善担保行业的规范整顿工作,遏制担保机构的超范围经营和违规操作,积极营造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建议政府建立担保业务公示制度,使得担保公司的信息透明化,公开化,发挥各担保机构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作用,以此来规范担保机构的运作。
(来源:苏州香塘担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