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业的“次贷”危机真的到来了吗
发布时间:2014-1-14 15:34:39 点击数:3379
担保业的“次贷”危机真的到来了吗
近年来,关于担保行业的负面新闻接连不断,先是温州市发生大范围的担保危机,随后广东华鼎担保公司因“过桥”业务陷入危机,再是北京中担投资信用担保有限公司因违规操作陷入破产。去年6月,银监会针对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风险频发出台文件警示,我们不禁要问:“担保业的‘次贷’危机真的到来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个体特征无法说明整体特性。以“中担事件”为例,该事件的发生并不是行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中担担保存在资金体外循环、变相集资等违规操作行为,但这并不是担保行业的普遍现象。与银行的不良资产率相比,担保机构的整体代偿率和代偿损失率都是偏低的。据中国担保协会统计,2012年担保机构的平均代偿率为0.28%,如果单算融资性担保业务其代偿率仅为0.38%。“次贷”危机的发生是集中性、系统性的,而担保行业出现的风险是个别化、局部化情况。担保公司就是经营风险,没有任何风险反而是不正常的,目前我国担保业总体情况是良好的,个别担保机构出现问题属正常现象。
那么担保行业近年为何风险频发?从主观上来看,行业出险并因为担保公司的正规化经营,而是部分保公司从事高息融资、过桥垫资以及高风险项目投资等违规业务造成的。例如,部分担保公司受限于自由资金不足,铤而走险向社会高息筹资(年利率一般在15%以上),筹集资金多用风险投资、房地产或股权投资等风险高、周期长的项目,甚至为企业提供短期垫资、过桥贷款等高风险贷款。从客观上来看,国家宏观调控转向了房地产、股票期货以及贵金属等暴利行业,这些行业的高收益难以持续,担保公司对这些长期项目的投资回报难以兑现。在信贷收缩背景下,社会资金链日益趋紧,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垫资还贷所暗藏的违约风险亦在加剧。同时在资金来源上,随着民间借贷风波的蔓延,民间金融信用恶化,社会公众纷纷从担保公司抽资,导致担保公司所投资项目的资金供应不足,投资无法收回。另外,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带动了银行投资和社会投资,企业因此大量贷款,直至2011年,资金面突然收紧,一松一紧间,企业的贷款问题出现了。原本企业进行了大量投入,扩大了生产,信贷面突然收紧,很多企业一时贷不到款,资金链断裂,担保公司也就牵连其中。
可见,担保行业的风险存在其客观性,但担保业的“次贷”危机尚未到来。为减轻行业的风险性,担保公司必须坚持主营业务正规化,担保公司出现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坚持“担保”主业。所以,担保公司要坚持主业不动摇,坚持“小额、分散、严把风控关”的运作理念,积极创新业务模式。另外,主管部门应与银行协商风险分担机制,明确在企业无法偿贷时银保需分担的风险。“银担合作”既是双方受益,那么风险就应该共担,哪怕由银行承担一小部分,然而目前担保公司承担了全部风险,个别银行在接近零风险情况下出于利益考虑,可能放松应有的风险管理,忽略甚至是放任风险,导致转嫁给担保公司的风险进一步加重。
(来源:苏州国发担保公司)